
▲1 这个画面,如果你看过电影《七月与安生》,是否会觉得似曾相识?
我们这次的行程路线,并不是提前规划好的,因为虽然只有三天的时间,但要看的地方也就那么一些,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就没有既定安排,打算随意一些,也舒服一些。
第二天的傍晚,我们决定前往托卡列夫斯基灯塔,它位于海参崴的西南角,半岛的尽头。这座灯塔为中国游客熟知并成为一个打卡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影片结尾时出现的那座灯塔就是取景于此了。灯塔始建于1876年,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高12米的塔身,是1910年时在原有基座之上又建造的。
这一天走下来,大家已经有些疲惫了,所以想直接打车过去。海参崴的街头一般很难打到车,大多是通过电话预约或者Uber来叫车。四下张望的我们突然看到街边一辆出租车停在那里,虽然觉得希望不大,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上前问了一下,司机不会英语,但我们有手机呀,我们把灯塔的照片给他看,他立刻就明白了。很快,谈好往返价格的我们已经坐在车里飞驰前往目的地了,运气还真是不错。

▲2

▲3 回到历史街区,绿色的建筑是滨海边疆区青年剧院,左侧粉红色建筑是滨海边疆区爱乐音乐厅。

▲4 不知道这栋是否也是一栋历史建筑,现在好像是一个会所。

▲5 在海参崴的西侧,是被当地人称为“体育港湾”的一条南北走向海岸,这里面朝西向大海,也是欣赏落日的好去处。即便是下午,坐在海边的步行廊道,海风习习,鸥声阵阵,也是非常舒服的。步道一侧有很多餐饮的排挡和售卖纪念品的摊位,我看中了一位艺人自己绘画制作的冰箱贴,买了两枚留作纪念。

▲6 沿着体育港湾一直向北走,会来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博物馆,这里陈列着海参崴市以前下水道、各种武器、勋章、无线电等许多实物或资料。博物馆不算大,但看一看也能感受到些许当年这里作为远东地区重要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

▲7

▲8

▲9

▲10 十九世纪末,随着许多波兰天主教徒的涌入,天主教信仰也被随之带入。至圣圣母天主教堂始建于1909年。

▲11 和其他许多教堂的命运相同,这座教堂在1935年时被苏维埃政权停用,教堂内的装饰和彩色玻璃被拆除。幸运的是,教堂的主体建筑没有被拆,而是被改建为滨海边疆区国家档案馆,直到苏联解体。

▲12 这座黄白相间、洋葱式塔尖的建筑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圣尼古拉斯大教堂(St. Nicholas Cathedral)。主体建筑是经典的长方形巴西里卡式。教堂外观虽然称不上抢眼,但内部却让人眼前一亮,金碧辉煌得甚至略显奢侈。也许因为这是我进入内部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还是充满了新鲜感。

▲13 对宗教一知半解的我,并不知道这幅画中的群像是哪些人物,想必定是各位圣贤了。

▲14 这是无意中拍下来的,整理照片时又看到,觉得是一个很宁静的画面。

▲15

▲16 街边老爷车。

▲17

▲18 街景随手拍。

▲19 很多攻略或游记不太提到的太平洋舰队博物馆,就在主干道斯维特拉斯卡亚大街往东的延伸上,不很起眼,但里边陈列了很多战争年代留下的物品,如果时间有富余,还是可以看一看的。后面几张是一些博物馆内的陈列展示。

▲20 当年的照片等资料和一艘舰船的模型。

▲21 描绘海战场面的画作。

▲22

▲23 勋章。

▲24

▲25

▲26

▲27

▲28 还有很多当年的宣传画海报等。

▲29

▲30

▲31

▲32 宁静的金角湾。

▲33

▲34

▲35 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了,地处金角湾,面对着太平洋。

▲36 海参崴的主干道之一

▲37

▲38 落日的余晖散满街道,我们的海参崴之旅也接近尾声,晚饭后我们前往机场,搭乘红眼航班返回北京,还能睡上两三个小时,再然后,当然是上班啊!(完)